周学海,字澄之(潜初、健之),清代安徽建德人,生而好学,自幼入塾,沉酣经史词章之学。其至中年,因积劳成病而奋攻医学,博览医门群书,饶有心得体会。临证尤重脉诊,凡诊治者,应手辄效,谓学验俱丰。他在著作《重订诊家直诀》自序中言“知脉而后知证,知药而后能方,故脉尤汲汲也”,认为脉法为医者临证诊治第一要诀,故钩玄提要脉法,荟萃百家脉论,撰成《脉学四种》,以阐发脉理之妙义,深识脉法之所以然。《脉学四种》包括《脉义简摩》八卷、《脉简补义》二卷、《诊家直诀》二卷、《辨脉平脉章句》四卷。其中《脉义简摩》一书专设“妇科诊略”卷目,此卷结合周学海临证心得,收集名家妇科脉论,专论妇人生理脉象和病理脉象。由于《诊家直诀》与《重订诊家直诀》内容颇多重复,本文辄以《脉义简摩》妇科卷为主,《重订诊家直诀》《脉简补义》《辨脉平脉章句》三书为辅,来进一步探析周学海妇科脉诊的学术思想。
脉学理论基础
详于脉理,略于脉病
周学海《脉学四种》诸篇皆详于论述脉法脉理,而略于脉象主病。他深感脉学传承的断层,在《脉简补义·脉法失传》言“脉学精要之义,失传者多矣”。而脉理失传之因多责之脉学歌诀的传播和流传,如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之所以一直被医家推崇,是因为其为歌诀形式,短小精悍,简单清晰,便于理解,容易背诵记忆,且临证诊察脉象时,不用思索即可根据歌诀判断出脉证,但该书的不足就是并未阐释发明脉理妙义。
周学海认为,正是这样脉书的流传使得医者临证不重视脉理脉义,从而使得脉学精微理义多失传,故他重视对脉象机理的阐发。他指出,“一脉学先求脉体,脉体既得,进求脉理,则于脉之源流,无不了彻。而各脉主病,无待烦言,自能应于无穷矣,故此集于各脉主病稍略”。理清脉理妙义的第一步是先明“脉体”,此处的“脉体”应指脉象整体形态特征的总和,即指下脉象位、数、形、势的变化,进而可据此分析脉象产生的具体原因和机理,故而脉象主病自能推理明晰,为阐明和凝练妇科“病脉证并治”思想和脉诊理论奠定了基础。
脉理至简,宗以百家
周学海受清代朴学影响,著书立说皆从“简”,其治学之道,力求文简整洁、言简理明,又博观约取,善借鉴“他山之石”。其脉书多引旧说,遵王叔和《脉经》为脉学传承之大统,又宗历代名家名贤之脉理论见,再参以己之临床验证予以评注论之。其探求医理脉理,但求“言简义妙”,在《脉义简摩》一书的序中言“吾之书以简治简,所谓从治者也。夫斯简也,其原出于《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方论、《脉经》《甲乙经》《千金方》《翼方》,及宋元以来,至于近世名贤,与夫日本泰西诸国著述参阅者五六十种,凡四百余卷,撮而记之,而后乃成斯简者也”。可见,其脉书多以一种公允的治学立足点出发,汇总百家论言,阐发脉义有据有法,且引书多为学界公认的主流中医经典巨作,其脉理亦为主流脉学理论共识,周学海亦是基于此阐发妇科脉诊理论。
妇科脉诊理论特点
继承仲景“病脉证并治”思想
“病脉证并治”思想起源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以病为纲、脉证为目、治病求本”的病证结合诊疗模式。《金匮要略》一书首设“妇人病脉证并治篇”,将脉法与病因病机紧密联系在一起,开创了妇科临证“辨脉证治”的先河。周学海深研《伤寒杂病论》,拾遗补阙,发覆求真,于《脉义简摩》“妇科诊略”一卷中多有体现。此外,《脉义简摩·凡例》一文还指出“惟妇人小儿,兼收察色问证之文,因二科文本无多,且脉难专,故聚之以便观览”,可见周学海认为妇人、小儿脉法临证时尤难诊察,辨脉时常需结合色诊、问诊等其他诊法来共同判断病证,以得临证之便。
在编写体例方面,《脉义简摩·凡例》指出“七卷妇科,八卷儿科,以证为题,与前六卷体例稍别,为第三截”,可见该书“妇科诊略”一卷以证为核心、以病为类目来论妇科脉象。该书妇科诊卷沿袭《伤寒杂病论》“病+脉+证”的编写体例。如《伤寒杂病论》妇人篇的题录均为“病+脉+证”,即“妇人杂病脉证”;《脉义简摩》“妇科诊略”的篇题录亦为“病+脉+证”,即“经月不调杂病脉证”或“疝瘕积聚脉证”。总之,“妇科诊略”一卷先援引历代先哲的名言名录,佐以诠释解读,再列有关妇科疾病的因机证治、理法方药,畅其临床新思。
周学海认为,脉有新病、久病之分,又引《诊宗三昧》病同脉异、病异脉同之说论脉证之间的联系。又在《脉简补义·读脉杂说》论曰“凡脉书,证同脉异、证异脉同之处,均当推见其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如此”。周学海认为,妇科脉证可互推,证同脉异、证异脉同均可相互推论。总而言之,周学海秉承“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以脉学为核心,注重辨病与辨证的结合,或以脉推证,或以证推脉,脉证互参,进而确定妇科的治法和方药。
以寸口诊法为主,无趺阳、太溪脉法
周学海通过考究脉学的历代沿革,认为独取寸口是历代公认应用最广泛的脉学诊断部位和方法。笔者详细考对《脉义简摩》中“妇科诊略”一卷内容,发现该卷无论是周学海引据先论,还是己之见解,论及妇科诊脉法亦以寸口诊脉法为主,并未出现以趺阳、太溪等其他脉法来诊察脉象的措辞。其次,周学海在《脉义简摩·血结血厥血分水分脉证俱出<脉经>》一篇又有言“趺阳以候胃气,少阴太溪以候肾气,今妇科无此诊法”,明确提出妇科脉诊无趺阳脉、太溪脉两脉法。据此,周学海又引经据典,注重研究喻嘉言、陈修园、张石顽等人的学术著作,发现喻嘉言在临证运用妇科脉诊时,以寸口诊法代之趺阳、太溪脉法,即以寸关尺三部脉诊中的右关部作趺阳脉、左右两尺部作太溪脉,陈修园、张石顽二人则沿承喻嘉言之说。
论妇科生理脉象
正常脉象
历代医家对妇人常脉皆有阐发,周学海引各家之言,结合临证诊脉经验予以评注。周学海引孙思邈《千金翼方》曰“凡妇人脉,常欲濡弱于丈夫也”,在《脉义简摩·妇人常脉》言“脉之大小缓急,根于性气者也……大率女子体静气阴,脉宜略沉而静,其形柔软为佳。若有一部独乖,本于禀赋者,即非美质”。他认为,脉象与人的体质与性情有关,相对男子来说,女子体静属阴,故而生理脉象多略沉,脉势多静,脉形柔软气和。此外,周学海认为脉与人体禀赋相关,“人之禀质,各有不同,而脉应之”,他称为“禀赋脉”“本脉”。在《脉义简摩·脉有禀赋不同》引《脉经》之言“寡妇室女脉濡弱”“女子尺强寸弱”,又有因气血、体质、性情不同而形成的“本脉”。若女子寸关尺三部中任意一部出现乖戾者,需考虑人体由禀赋不同造成的“禀赋脉”,排除先天禀赋对脉象的影响。
周学海还引《难经》《脉经》之文,用气血理论解释脉形,认为妇人以血为本,女子血盛,男子气盛,左手脉象多主血,右手脉象多主气,故女子脉象多左手偏盛、偏大。他亦用阴阳升降理论解释脉之来往态势,因男左女右应象于阳降阴升,故言女子右手脉象偏盛、男子左手脉象偏盛。他用“形体虚实论”批判女子脉象盛于尺部之说,认为无论男女,只要肾中精气旺盛,其脉象亦为尺部充盛。
月经常脉
论及月经脉,周学海主张脉证合参来综合判断月经来至,月经脉分为月经脉、并月脉、居经脉,并月脉和居经脉皆是由先天禀赋所致。月经脉,是指一月一次月经的脉象,周学海在《脉义简摩·经月不调杂病脉证》论言“妇人左关尺忽洪大于右手者,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此经将至之时也”。月经脉的脉象如月经来潮,多左手关尺洪大于右手。并月脉,是指两月一次月经的脉象,周学海引王汉皋《医存》之言论之,“妇人经一月再来者,经来,其脉欲自如常,而反微,不利,不汗出者,其经二月必来。谓必,间月,至第二月始能来也”。诊察并月脉的时间多选取月经来至后的下一月,多表现为脉微,且有不滑利之感。居经脉,是指三月一次月经的脉象,周学海引《脉经》之言论之,“少阴脉,微而迟,微则无精,迟则阴中寒,涩则血不行,此为居经,三月一来”。简言之,居经脉象多表现为脉微弱且迟涩。
妊娠胎脉
周学海著书立言据点分明,力求精细,结合自身临证经验,尊古而不泥古,发先人之验论,提自身之新见,对妊娠脉的临床表现描述精细。他沿承《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妊娠手少阴脉诊,以寸口脉中的尺脉“按之不绝”为脉诊法度,论“胎脉必滑也,而亦有虚涩不调”。妇人怀孕一两个月时,肾中精气充盈,由于闭经,体内壅盛之气血至期而不得泄,气血流转不通,故脉象多为关尺部的细滑之象;至三四个月,妇人气血已定,血气聚于腹部以养胎儿,而脉形与脉势皆不得气血充盈,故脉象出现软涩之象;至四月之后,腹中胎儿初成,妇人体内气血充盈,故五月则脉象多开始见于关部,关部洪大之象也可逾越至寸部;若孕前三月未见滑脉者,一般妊娠四月之后自尺部开始见滑脉之象逐渐上充于寸部。
此外,周学海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地求证和丰富王汉皋所提出的“雀啄胎脉”。他在《重订诊家直诀·辨止》言“妇人月闭妊娠,脉皆常有停止”。《脉义简摩·妊娠正胎脉证》收载《医存》之言,“若流利带雀啄,乃数月之胎也。盖经闭不得流通,故孕数月后,而脉歇至不匀也。妇无他病,诊此皆准。夫雀啄者,平缓中忽而连来数至,如雀啄物也,常见五月以后”。他主张诊察妊娠脉象时需辨脉之歇止,并认为正常妊娠脉为滑利圆活之脉,如流珠之感。女子妊娠数月后,由于经闭,体内气血流转不通,故而导致脉象停顿、歇止不匀,如雀啄般顿挫,故称为“雀啄胎脉”。但并非所有胎脉皆有雀啄般的歇止,诊到雀啄胎脉时需结合问诊,注意详细询问患者是否具有腰脐腹胁部疼痛。此外,《王氏医存》还指出“又见八九月胎脉,三指齐按,觉两关竟似流珠滑利圆活,惟不坚硬耳。两寸与尺俱细缓,亦无大病”,周学海亦认为在怀孕八九月时,需注意若诊得关部独滑,寸、尺部却呈现细缓之象,此为常脉。笔者推测是因为妊娠后期,冲任气血注于胞宫以养胎儿,女子上部与下部气血齐聚于腹部,故而出现寸尺两部细缓、关部滑利之象。
新产常脉
新产脉象,王叔和《脉经》一书认为,妇人新产脉象表现为缓滑和沉重小之脉,此为有生机之脉;若妇人新产脉象表现为坚牢之脉,则为无生机之脉。周学海在此基础上,认为临产脉象表现为洪滑之象,妇人诞下新产儿之初,脉象则表现为缓滑脉象,洪强的脉势脉形不甚。此外,周学海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在《脉义简摩·新产生死脉象》言“三四日后,渐见沉弱,此最为吉。若骤见沉小,或尺脉上不出关,寸脉下不入关,或旋引旋收,上下分驰,或牢直不动者,皆气散不治。若临产脉本沉滑者,儿下后,亦宜沉滑稍微,三部不绝而有根也”。他详细地总结了妇人新产脉象的临床变化,妇人诞下新生儿后,气血虚弱,故其呈现沉、弱脉象为正常脉象,若呈现略微沉滑之脉亦为正常之脉。而当妇人哺育新生儿时,周学海又认为此时的正常生理脉象为“寸口脉平而虚”。
妇科病脉的临证应用
注重阐发妇人病脉的病因病机
周学海在论及妇人病脉时,注重厘清该病脉的病因病机,从病因病机出发合参论脉之理义,从而形成了以症状群—病证—治法—方药为诊疗思路的病脉证治思想。其脉证思想沿袭张仲景,认为前人所论28种脉象皆为单一邪气所致的脉象变化,28种单一脉被称为“主脉”,而临证时疾病的病因病机变化是纷繁复杂的,常相兼多种邪气,故而疾病的脉象常变化为复合脉,复合脉被称为“正脉”。《重订诊家直诀·微甚兼独》言“是皆分析各脉之主证,而后订主病之主证,而后合订主病之正脉”。周学海认为临证分析病脉时,首先分明各单一脉之主证,再将单一主证合参而观,综合分析判断求得脉象所主病机,这一病脉分析思想在妇科病脉中尤为鲜明。
365建站在《脉义简摩》“妇科诊略”一卷,周学海在论述月经病脉、带下病脉和妊娠病时,尤为注重辨别妇科疾病脉象的病因病机,用复合脉象的分析思想求得妇人脉象。在月经病脉证一篇,周学海评注《素问·腹中论》中月经不至的脉象时,即考其病证皆为实证,病证同则脉同,故而出现寸口脉中的肝脉脉势皆急之象。其综合评注《内经》《王氏医存》《脉经》中的妇人脉症条文时,皆从病因病机为阐发点探析妇人脉理,又引经据典来阐发病因与脉的关系,如脉缓而滑为中焦积热,尺脉滑者为脾经湿热累及肾,尺脉滑兼疾者则为血虚,带下病亦如此。论述妊娠病脉时,认为妇人妊娠时期体质特殊,尤易患各种疾病,临证时应特别重视病因病机与脉象的关系,只要脉证与治法相合,伤胎之药也可用之,药量不过量或者加以佐助药即可。
在论述经闭、易产、难产、腹痛等病时,更是直接以病因病机阐发脉象,如在《脉义简摩·室女经闭劳瘵脉证》论曰“室女经闭,固由禀赋薄弱,先天亏损;亦有因小时曾患伤寒、温热大病,痈疽大毒,脓血出多,津液不复,其脉数细结涩;又有因家难频,仍独坐无聊,忧郁成疾者,其脉浮候必略带弦,沉候数细结涩,止歇频多”。《脉义简摩·经闭血败癥瘕劳损似胎非胎脉证》亦是将病因病机与脉象紧密联系,即“凡湿热渍于血分,郁为痰涎,与夫血燥气沸脉象,俱能累累指下,鼓搏有力,与替替流利之滑脉,略无分别。故昔人谓诊室女、孀、尼多见此脉,只是血燥气郁,清燥宣郁即渐缓弱矣,慎勿误谓有娠也”。《脉义简摩·易产难产子死腹中胞衣不下下血不止脉证》论难产亦是如此,“衣未下者,肺气必上逆,而血随气升,心气亦满,故两寸必弦滑而实甚也”。
妇科疾病的典型脉象
纵观《脉义简摩》“妇科诊略”一卷,周学海在整理历代典籍中有关妇人杂病脉象的论述时,以《内经》《脉经》之经义为考据,秉承以病因病机阐发脉象的指导思想,列举了月经病、疝瘕积聚、梅核气、脏躁、腹痛、转胞、半产、女子梦交、乳痈、阴道疾病等的脉象,总结阐发了某些妇科疾病的典型脉象,整理于下。
疝瘕积聚脉
疝瘕积聚之病,在现代妇科疾病中多为生殖器官肿瘤、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子宫内膜异位症、陈旧性宫外孕等病,为妇科临床发病率极高的一类病证。周学海整理《黄帝内经》《脉经》之脉文,综合分析二书其脉证,认为“疝脉多沉搏弦滑,瘕聚脉结涩或细滑”。疝病多为气滞于经脉、气滞血凝所致,故其脉象因气充脉形呈现大而实、弦滑之象;瘕聚多为血滞于脉络、血滞及气,故其脉象因血结呈现紧而小、结涩或细滑之象。但周学海亦指出“惟牡疝得番阳脉,入虚里处,似沉细者,盖以滞入血分故也”,仍需辨明病因病机来判断脉象。牡疝脉象之所以呈现似沉细之脉象,是因为其病机是气滞而血凝引起的脉形不充。
梅核气脉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梅核气,在医籍中又称为“炙腐、炙脔”,周学海以《脉经》之文为主,辅以《内经》之经义及个人之临床验见来阐释梅核气的脉象。《脉经》积聚篇有云,“脉来细而附骨者,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周学海在《脉义简摩·咽中如有炙腐脉证》一篇论曰,“夫喉中何积?炙腐是也。细而附骨,形必弦劲,可知矣”。可见,梅核气之脉象当为伏细脉。而《脉义简摩·咽中如有炙腐脉证》论王汉皋之验时,亦指出“其脉两关或浮或沉,必细数而促,尺寸亦因之不扬,上下各见热证,每用逍遥散、阳和汤加减愈之”。可见,梅核气之脉亦需辨明病之因机,方可知其脉象机制及所治方药,如梅核气病机为肝郁脾虚、三焦火结时,脉象为关部细数而促、尺寸部郁滞。
热入血室脉
周学海论及热入血室时,仍以《脉经》之经义,脉证互参,论其证见谵妄时,脉象多洪散是因其热扰于心,心神蒙蔽所致。而热入血室的病因病机为津液阻滞、气滞血结时,《脉义简摩·经水适来适断热入血室误汗误触房室诸脉证》论此时脉象为“脉来滑动搏击见于中沉之分,或细小数疾见于中沉之分者,气郁,故膈满如结胸也,此脉多见于左手寸关,而右手多见浮大,与温热病相似”。可见,气郁型热入血室脉象为左手寸关部见沉滑脉、沉细数脉或沉细疾脉,并根据脉象之病机制定相应治法,“凡洪散者,治宜生津以活血;细滑者,宜理气以活血”。
女子梦交脉

女子梦交,是指以女子梦中与人交合为主要症状的郁病类疾病。周学海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正气衰竭,邪气乘虚而入所致,在《脉义简摩·梦交鬼胎怪胎脉证》论曰“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弦小紧者,可下之。紧而数,寒热俱发,必下乃愈。弦迟者,宜温药。紧数者,可发其汗”,故女子梦交脉多弦小而紧,有数、迟之分,阐明女子梦交之“正脉”病机,则根据病机制定治法。(王婉冰 迟浩然 余秋慧 于峥 杜松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本文摘编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5年2月第31卷第2期,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医诊法”系列研究论文)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