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首方的运用也许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但对于刚入门的中医小白,还是值得探讨一番。
师父常开玩笑说自己出名离不开小青龙汤的运用,对于小青龙汤运用也有自己的一套治则和体会,同样是治疗寒饮咳嗽,为何小青龙汤更胜一筹?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言:“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载:“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妇人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
综合条文来看,小青龙汤在《伤寒论》用以温散寒饮,治疗寒邪伤人后,表寒引动伏饮,以发热、咳喘为主的外寒里饮证。寒饮之邪善动而不居,随气机升降出入流行各处,因此可见众多若然、或然等兼证,干呕与咳喘均为寒饮导致。
《金匮要略》小青龙汤方中所论支饮、溢饮、吐涎沫均因内有寒饮所致,未论及表证,表明小青龙汤非为外感病专设,是温化寒饮之良方。
方中麻黄伍桂枝既能走表温散表寒,又得干姜、细辛、半夏入里温化肺内寒饮。
综合两书可知小青龙汤不仅温散表寒,更重要的是能温化寒饮。
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咳嗽诸方》指出:“小青龙汤治一切咳嗽。方中随寒热虚实加减,唯细辛、干姜、五味三药不去。”
干姜、五味子、细辛为仲景治疗寒饮常用药,为苓甘五味姜辛汤要药,亦为小青龙汤主药,寒饮重可加大干姜用量,肺气虚则加大五味子用量。
小青龙汤源自麻黄汤,麻黄汤9个禁忌证“咽淋疮衄血汗寒、尺脉迟、尺脉微”均是不可发汗的示例,小青龙汤与其禁忌证相统一,故气血阴阳虚者忌用。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载:“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服苓桂味甘汤后,冲气已降,则去平冲降逆之桂枝,而反更咳、胸满者,表明水留膈间未散,寒饮贮胸,射肺而咳,加干姜、细辛成苓甘五味姜辛汤,以治其咳满。
方中干姜温肺化饮,温脾化湿,细辛温肺散寒化饮;干姜以温热为主,守而不走,细辛以辛散为主,走而不守,除水气之寒饮,两药相伍温阳化饮之力倍增。
五味子酸涩收敛,敛肺止咳,济之以辛温之干姜、细辛,辛胜酸,则无关门留寇之患,同时酸收防止过于辛散。
三药相伍相得益彰,体现了《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所言“以辛散之,以甘缓之,以酸收之”。
苓甘五味姜辛汤化饮而无麻、桂之燥,祛邪而无伤正之弊,方中干姜为君,臣以五味子、细辛,散收兼用,开阖相济,散不伤正,收不留邪。茯苓化痰杜源,甘草和中,共奏温肺化饮之功。
综上,小青龙汤与苓甘五味姜辛汤均可治疗寒饮,前方适用于实证寒饮,麻桂解表散寒治其表,后方适用于虚证寒饮,相伍茯苓调其本。
从经方而言,小青龙汤六经辨证归属于太阳太阴合病,而苓甘五味姜辛汤六经辨证归属于太阴病。
病案两则对比
案例一:
患儿,男,8岁
主诉:咳嗽3天
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服退热药后退热,但出现咳嗽,现为中医治疗,特来诊。
刻下:咳嗽,鼻塞流涕,打呼噜,无发热,无腹痛,纳寐可,小便调,大便两日未解。舌淡红,苔白腻,脉细。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图片
六经辨证: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
拟方:小青龙汤加减
桂枝6g,燀苦杏仁3g,炒白芍3g,干姜3g,细辛3g,五味子6g,姜半夏3g,炙甘草3g,紫苏子3g,炒莱菔子3g,紫菀10g,款冬花 10g,麻黄3g,中药3付,每天一剂,水煎,口服
案例二:
患儿,男,7岁
主诉:反复咳嗽咳痰1月
患儿家属代诉1月前开始咳嗽,经外院治疗后仍反复咳嗽,故来诊。
刻下:咳嗽咳痰,阵发性呛咳为主,痰色黄质粘,无鼻塞流涕,无咽痛咽痒,纳少,睡眠可,二便调。舌淡润,苔白水滑,脉沉细。
图片
六经辨证:太阴病,水饮上逆
拟方: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
茯苓15g,干姜6g,细辛3g,五味子6g,姜半夏6g,炙甘草6g,燀苦杏仁6g,紫菀10g,款冬花10g,中药4剂,每日一剂,水煎,口服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365建站唐爱宁,毕业于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目前在钦州市中医医院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因慕名林佳明老师而来钦,感谢师父无私的分享和耐心教导,让我从一名经方小白慢慢转变成有临床思维的医师。
我会谨遵林氏医门医训,将“做一代经方传人”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图片
撰稿丨唐爱宁
编辑丨黄怀真
校对丨曾静怡、马煜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