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为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雨水这个节气不仅表示降雨的开始,也表示雨量开始增多了。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雪花纷飞、冷气浸骨的日子逐渐消失,而春风拂面、天气暖和、冰雪融化、潇潇细雨的日子正在向我们走来。
我国古代把雨水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北,三候草木萌动。意思是说,雨水后第一个五天,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第二个五天,南雁北飞;第三个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响应雨水的召唤,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回春,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处处又充满了生机。
雨水前后,正月十五有个重要的节日——元宵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与七月十五的“中元”和十月十五的“下元”相对而言,又称上元、上元节。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所以也称为灯节、元宵节。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物,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称其为“元宝”。
元宵即汤圆。元宵是北方人的叫法,是摇出来的,南方人称汤圆,是包出来的,多以芝麻、豆沙、果仁、核桃仁、枣泥、白糖、玫瑰、黄桂等为馅,用糯米粉或包或摇制出来,主要通过水煮食用。
由于自然界的春季与人体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故均归属“木”行,因此人们在春季肝气容易过旺,肝木偏亢则乘脾土,致使对属“土”的脾胃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
有鉴于此,唐代医学家、养生家孙思邈提出“春日宜省酸增甘,春时宜食粥”,就是说在五味之中,因为酸味入肝脏,能补肝,甘味入脾脏,能补脾。
雨水时节,肝气容易过旺,克制脾土,所以此时要少吃酸味,如乌梅、酸梅、山楂、柠檬、调味醋等,以免肝脏功能偏亢。适当吃一些甘味,像山药、红枣、小米、糯米、薏苡仁、豇豆、扁豆、黄豆、胡萝卜、芋头、红薯、土豆、南瓜、桂圆、栗子等,以此增强脾胃功能。
站群论坛同时,宜少食生冷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养护脾胃。

至于在雨水节气适当多食粥,是因为粥以补脾益胃的谷米组成,且水米交融,既香甜可口,又便于消化吸收。若结合雨水节气寒湿偏多的特点,选加薏苡仁、白扁豆、山药、芡实与高良姜、桂圆肉等健脾渗湿或散寒除湿的药食两用之品,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