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聚焦点

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你的位置:健康聚焦点 > 热点聚焦 > 焦点精准 重识卫气(下)
焦点精准 重识卫气(下)
发布日期:2025-03-13 20:38    点击次数:156

       卫气的分布

关于卫气的循行部位和分布,在以上有明确循行路线的基础上,《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又有“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的表述。那么,有一个核心问题是,脉外到底是循行分布哪里?如果卫气循行在脉外,循经还有意义吗?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卫气行于肌肉分间——筋膜

关于卫气的循行部位,《内经》以肌肉分间表述最多。《灵枢·周痹》载:“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表明秦汉医家认为“血脉之中”与“分肉之间”是相对的空间结构,脉内为营气所行之位,而肌肉分间则为卫气所行之位。这一理论,《内经》有大量篇章表述,兹罗列部分经文于下。

365建站微信二维码

《灵枢·胀论》:“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

《灵枢·邪客》:“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等等。

卫气所行之肌肉分间,根据其大小又有溪谷之分。《素问·气穴论》言:“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由于卫气分布于肌肉分间,又称为溪谷,是灸治、针刺的主要位置,因此,在《灵枢·终始》强调的“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的“谷气”,杨上善、张介宾皆笼统表达为“正气”,张志聪则谓“水谷之气”,皆非,而是行于“肉之大会为谷”的卫气。这一点,《灵枢·官针》表述得更清晰,即“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浅刺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结合前文所论可知,分肉之间的谷气,即是卫气。

对“分肉之间”的结构实体组织,有学者认为《内经》所述的“肌肉分间”的实体结构为筋膜。还有学者进一步认为,筋膜即人体广泛分布的结缔组织,经络的解剖学基础是人体筋膜支架,穴位是筋膜上在接受刺激时能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部位。

卫气的循经而行——十二经筋

卫气循经而行和布散于肌肉分间是两个看似矛盾的部位,但二者结合实则形成具有明确区域的路线——筋膜条带组织,此即《灵枢·胀论》所言:“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卫气循经而行,表明卫气有相对清晰的路线,且路线就是十二经的循行部位;而所行脉外肌肉分间,则又导致卫气的循行不同于营气之的清晰而局限的线路,是比较宽泛的条带。

这一宽泛的区间,结合《内经》所论,应是十二经筋的循行部位。《灵枢·经筋》是一篇极为重要的文章,后世医家多将其仅视为十二经的附属结构系统一直被忽视,近代有医家将其定位在肉眼可视的表浅筋膜,并在针刀、浮针疗法中被发扬光大。但笔者认为,十二经筋即是卫气之循经而行的路线。理由如下。

①十二经筋与十二经的循行路线相同,并且符合“卫行脉外”的条带状的组织形态。②十二经筋的病证内容,除筋脉的拘急、疼痛外,亦包括耳、目、瘘、肿、神志类等病证,浮针疗法的基本位置在皮下筋膜,其所治疗的病症甚为广泛,远非疼痛类疾病,故不可单纯将其视为筋膜类疼痛疾病。③基于经筋的条带状结构,可以解释诸多的针灸取效现象。即由于卫气所行筋膜呈条带状分布,故无论在纵向的同一节段,抑或同一节段的上下邻近区域,腧穴和疾病的反应位点可能存在一定的位点差,难以是一个固定的位点。《灵枢·经筋》的治疗取穴,反复强调“以痛为腧,以知为数”,即在传统的腧穴定位基础上,选择相近区域、有明确痛点的位置施治。这既可以解释传统经典穴诸多彼此相邻的穴位点具有相同功效的临床现象,如太冲与内庭,皆可治疗精神抑郁;阴陵泉与足三里,皆可治疗胃肠病。又可以解释董氏奇针针法多数三至六个同时取穴的原因。董氏奇穴取穴特征是或纵或横,多同时取相邻的三个穴,且在治疗病证相同的情况下,与传统的穴位一般有一定的间隔点,如足三里与四花穴,皆可调理胃肠功能;二间、二角明,皆可治疗目疾;而手六穴、三关穴、喉灵穴、三顶穴、肩六穴等,皆呈区域分布,等等。因此,笔者认为,十二经筋即是卫气之循经而行的路径,是《灵枢·经筋》的作者对十二经脉概念深化认知后的实体性定位。

卫气与其他气的关系与甄别

如前所述,卫气是基于医学实践对哲学之气进行的属性、功能、特质的标定。因此,在《内经》不同的篇章,基于不同的认知背景、学术渊源、实践需求,形成了诸多以气为词根的术语。不同于宗气、五脏之气等概念的相对局限与清晰,卫气与营气、真气、阳气等具有整体性覆盖的概念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关联与混杂,需要对其内涵与关系进行解析与界定。

卫气与营气

基于《灵枢·营卫生会》的内容,后世医家多将营卫二气视为相对存在的概念,二者皆源自水谷精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内,卫行脉外,二者相将而行。但实则卫气的概念内涵、功效、地位远非营气可比。水谷之气,仅是卫气产生的来源之一,与营气的配属,仅仅是在阴阳二元思维模式下对水谷精微补益生命之气的相对命名。笔者之前撰文,营气是与十二经络相配属的概念,是基于医学早期“砭石启脉”与针刺放血疗法对血脉的重视,在针刺技术强势发展且施治部位脱离血脉之后构建起十二经络系统,但经络无形,血脉所行之有形之血难以满足经络理论的自洽,故以无形可见的营气行于经络。营气循行的十二经络,迄今依然缺乏实体结构的认定,故行于十二经的营气,除了理论构建的意义,其在临床实用和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价值皆十分局限。

卫气之称谓虽源自灸焫疗法,但同样随着针刺疗法的广泛应用,《内经》对其循行、分布、功能有了更系统、更深化的认识,尤其以肌肉分间之筋膜为循行的主要部位,较营气循行之经络更具实体性与可诠释性。其“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与“气至而有效”的针刺取效理论,表明卫气理论之于针灸临床和现代生命科学,拥有更深远、更具启示的意义。

365站群

卫气与真气

真气源自道家,《道德经》以道生万物论宇宙的起源,在诠释道的内涵时,《道德经》言“道之为物……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真精、真气成为道家学派诠释宇宙本根、生命本体的核心概念,故在《内经》中,真、真气即是生命本根抑或本体之气。卫气作为哲学之真气的具化,诸多方面与真气存在一致性。

一是对生命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的主宰性。《素问·上古天真论》不仅以肾气代真气,表达其对人生长发育的主导,而且言“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半百而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都在强调真气对生命体的本根性地位。而《灵枢·本藏》在论脏腑之外,论及血气精神对生命活动的影响,是以脉能行血作为精的代表,以卫气作为气的代表,以志意作为神的代表,认为三者对人体生命皆具主宰力,言:“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这种主宰力,则源自《内经》承接古代气学思想,尤其是真气观的延伸认识。

二是对邪气的抵御性。《内经》以真气与邪气相对,是具有抵御邪气、对生命具有护卫之力的气,而非后世所认为的正气。故《内经》大量篇章谈真邪关系,有两篇以此命名,《灵枢·刺节真邪》《素问·离合真邪》等。如《灵枢·根结》之:“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同样,《内经》诸多篇章,视卫气为人体的基本防御之气,认为卫气虚,或周流阻滞,是邪气侵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灵枢·上膈》:“卫气不营,邪气居之。”《灵枢·禁服》:“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内经》所阐述的重要病证,如肠蕈、胀、隔、疟、喘等,其病机阐释皆是基于卫气紊乱而展开。尤其《灵枢·本藏》对“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的表述,以皮肤、腠理、汗孔开阖作为卫气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位,更体现了卫气的这种防御外邪的作用。这种防御功能,是基于温养之性、固摄之力展开。

三是循行部位的一致性。卫气所行之肌肉分间、关节空虚之处,亦是真气循行的部位。《灵枢·周痹》:“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灵枢·邪客》:“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岐伯答曰:以候五脏。黄帝曰:候之奈何?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灵枢·刺节真邪》:“毋有反其真,刺诸阳分肉间。”

同时,真气之于卫气具有更深层、更根本的意义。真气具化为人体之气的概念极为广泛,除卫气之外,另如五脏之气,时被称为“藏真”“真藏气”。《素问·平人气象论》有“藏真散于肝……藏真通于心……藏真濡于脾……藏真高于肺……藏真下于肾”之论。经脉之气亦称为真气,《素问·离合真邪论》言:“真气者,经气也。”即真气涵盖着卫气、但不限于卫气。此外,尚有“真人”“真牙”“真脉”“真色”“真骨”等术语。因此,从疾病发展的态势上,部分篇章多将营卫二气紊乱的进一步发展定位为真气的损伤,如《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素问·离合真邪论》:“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绝人长命,予人天殃。”故此,在最终定位上,卫气源自施治部位为外周形体的针刺、灸焫疗法,是更具与外治法形成的身形医学相契合的气学理论,与针灸疗法密切关联;而真气的哲学属性显著,是在整体生命活动中更具广泛意义的概念。

卫气与阳气

阳气的概念是阴阳哲学思想渗透至医学领域的结果。从阳气与卫气出现频次上,较早期的《灵枢经》中,卫气为52次,阳气为48次;至偏后期的《素问》,卫气为25次,阳气为103次。二者出现频次的这种对比,彰显了《内经》理论从早期重实践、到后期重哲学模式学术思潮的迁移。

从属性到功能,阳气的概念内涵都是明确的,即阳气与阴精相对,对人体具有主导、激发、温煦、固摄、护卫等功能,《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阳气的功能有全面的论述。相对而言,比较模糊混杂的是卫气与阳气的概念关系。一般医家,受限于《灵枢·本藏》之“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的表述,多将卫气视为阳气位于体表的部分,即卫气系指行于皮表、发挥护卫作用的阳气。这样理解,显然是将卫气视为涵摄于阳气之下的概念。按照《内经》所论,卫气循行于十二经肌肉分间,表里内外无所不至,如《灵枢·卫气行》所言“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素问·痹论》亦言:“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不仅有行于表、阳经的部分,亦有行于肓膜、胸腹、阴经的部分。

因此,在温养之性上,卫气与阳气相近,但就卫气、真气、阳气三者的概念,卫气是源自针灸医学实践,而真气、阳气皆源自哲学思想的渗透。《内经》之卫气,更注重其实践意义,其与针刺、艾灸效用的关联,表明卫气与其说是阳气的一部分,不如说是真气的一部分。

总之,《内经》的卫气概念,是与针灸之身形医学密切相关的医学术语,与营气相比,卫气以筋脉为循行路线、以肌肉分间为分布位置,与针刺疗效的发生密切相关,皆显示了其在现代针灸治疗、身形医学、生命科学研究中强大的理论与临床价值。(贺 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文摘编自《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5年第2期《<黄帝内经>卫气理论还原与解析》一文)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