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果糖与癌症风险的关系成为公众和科学界关注的焦点。果糖是一种天然存在于水果、蜂蜜等食物中的单糖,也是高果糖玉米糖浆的主要成分,广泛用于加工食品和饮料中。然而,近期多项研究表明,过量摄入果糖可能与癌症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
果糖并不善良,可致多种疾病
根据《癌症研究》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果糖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能促进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研究人员发现,果糖不仅为癌细胞提供能量,还可能通过改变细胞代谢途径,增强癌细胞的侵袭性。此外,过量摄入果糖还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和慢性炎症等疾病密切相关,而这些因素也被认为是癌症的风险因素。
除此之外,果糖对肝脏的伤害也较大。当果糖被人体摄入时,肝脏是主要的代谢器官。但在代谢过程中并没有酶起到专门的“限速”作用,于是就会产生大量的物质在肝脏堆积,进而转化成脂肪。如果果糖摄入过多,最终就会发展成脂肪肝以及其他代谢疾病。
同时,果糖对肠道屏障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从而加速产生可以促使肝脏合成脂肪的酶,导致脂质在肝脏大量沉积。如果此时因过量食用果糖刺激肝脏脂肪变性,将可能引起脂肪性肝炎。
365建站另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指出,果糖可能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群,间接增加患癌风险。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衡已被证实与多种癌症的发生有关,而高果糖饮食可能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进一步加剧癌症风险。
不需要完全避免果糖,控制摄入量是关键
尽管研究提示果糖可能与癌症风险相关,但相关营养学专家强调,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完全避免果糖,关键在于控制加工食品和含糖饮料中的果糖摄入量。
果糖作为天然糖源中甜度最高的糖,广泛应用添加于加工食品中,包括含糖饮料、巧克力、果冻、冰淇淋中。像一瓶500毫升的甜饮料就含有25克左右的果糖,喝饮料所获得的果糖、吃冰淇淋时获得的果糖、吃水果时获得的果糖,加起来的果糖摄入量就难免过量。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应超过50g,最佳摄入量是在25g以下。
果糖天然存在于水果中,那我们还能放心吃水果吗?专家表示,不必因噎废食,水果整体的健康收益远大于果糖潜在的风险,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只是在吃水果时,我们要注意适量食用,可以选择果糖含量低的水果,比如草莓、猕猴桃、桃子、杏、李等。
那如何有效减少果糖摄入呢?
1.选择天然水果而非果汁,减少含糖饮料和加工食品的摄入,是降低果糖摄入的有效方法。在购买食品时,仔细阅读食品标签,避免购买含高果糖成分的食品。
2.用无糖茶、咖啡或纯净水替代含糖饮料,特别注意避免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浆的饮料。
3.干果中的果糖浓度较高,应限制摄入量。可以将少量干果与低糖零食如坚果混合食用。

4.在烹饪过程中尽量减少糖的使用,尝试使用天然低糖替代品,如甜菊糖、罗汉果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