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学习历代医家用柴胡疏肝散的经验。
图片
古今医家对柴胡疏肝散的论述图片
01清·林佩琴《类证治裁》:血成块出于肝,恚怒所致也,宜柴、芍、丹、栀、生地、枣仁、沉香,或柴胡疏肝散;血从脘胁呕出,系木火乘胃所致。良有暴怒火逆,胸满胁痛,伤肝动血,柴胡疏肝散;怒伤肝火,痞结刺痛,柴胡疏肝散,或左金丸。
图片

图片
03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现用量为原方用量的两倍,但改为一日服两次。常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慢性肝炎、慢性胃炎,出现肝郁气滞,木郁犯土,影响食欲,脘胁胀满,两胁疼痛,或呕恶泛酸等症者。一般常用方:柴胡10~12g,黄芩10g,炒川楝子10g,半夏10g,枳壳9g,陈皮10g,香附10g,白蒺藜10g,川芎3g,赤芍、白芍各9g,泽泻12g,焦三仙各9g。曾用本方治疗因感冒初起发烧时,未及时用解表发汗法,而自购一些退热药片、药丸等治疗,当时基本上不发热了,一周后因生气而又发低热,每发热前,先感到怕冷,发热时体温37.2℃~37.6℃,以发热待查治疗半年治愈。诊其脉弦而较细略数,观舌质略红,苔薄白,月经量少,稍向后错。除低热以外,尚有两胁隐痛,食欲不振,大便偏干,疲乏无力等症。据此知为外邪未全解,而入于半表半里,留连不去,又因生气肝气怫郁,新旧之邪相合而发为此证,治应采用和解疏肝之法。用本方去川芎、陈皮,加细生地15g、玄参12g、青蒿20g、地骨皮10g,进十多剂而痊愈。本方对肝阳旺,肝胆有湿热结聚,火热上蒸之证,不适用。图片
04段富津、李飞等《方剂学》:本方由《伤寒论》中的四逆散,枳壳易枳实,加香附、陈皮、川芎而成。虽然本方是由四逆散加味而成,但各药用量已发生变化,尤其是炙甘草的用量大减,故其着眼点已变。四逆散为调和肝脾之剂,本方重点不在调和肝脾,而重在疏肝解郁,行气止血。这是张景岳活用四逆散的又一例证。图片
05赵全安《谈《柴胡疏肝散》及其临床运用》:依其方药组成及方解分析,该方乃属“入法”中的“和解法”,具体而言,系调和肝脾之主方,其功效疏通肝气。原方为散剂,现多以汤剂为主。
在中医理论中,肝属木,脾属土。肝喜条达,恶抑郁;脾为阴土,忌寒湿。在肝的疾病中,不仅肝脏本身患病,易克土或乘土而小及脾。
365建站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病人情志容易发生变化。要么亢奋,要么抑郁。反之,患者受外界干扰或刺激,也可引起肝的疏泄功能失调。
此外,肝失疏泄后,还可出现消化功能不良的病变,即临床上经常看到的“肝胃不和”和“肝脾失调”等症候。
笔者观之,本方可以说由小柴胡汤和四逆散衍化而成。疏肝者,即疏泄肝脏也。凡临床上症见胸胁闷胀,心烦易怒,精神抑郁,喜太息,妇人有月经不调或乳房胀痛之块。头昏目眩,口燥咽干,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数,均可以本方加减治之。
方中柴胡、香附、枳壳疏肝理气解郁;陈皮、当归、川芎、炙甘草活血宽中,缓急止痛。上药共用则气得舒,脾虚得伦,诸症肾愈。
因本方可调和肝脾,故在临床上以此方化裁可适用于内科、妇科、传染科的多种疾病。如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神经衰弱,乳腺增生,月经不调(月经先、后期,痛经等),更年期综合征,慢性肝炎等病。
图片
06张珍玉《张珍玉学术经验辑要》:肝脏病症候复杂多变,故有“肝为五脏之贼”、“肝木如龙”之说,内科杂病中,肝病十居六七。
因此,对其治法的探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前贤对肝胆病的治法不外乎扶正祛邪两种途径,张珍玉先生在继承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对肝胆病的治疗应该肝胆同治,这是先生治肝胆病的特色。
先生用药处方味少量轻,通常一方不超过10味,剂量亦轻,6~12g为常。·····疏泄太过,肝气亢奋,治当柔肝。肝气亢逆,气机逆乱,气血上涌,或横逆乘脾犯胃,或协胆火而动致胆汁上逆或外泄,情志表现为急躁易怒等。方用柴胡疏肝散,调理肝用。
先生认为柴胡疏肝散重在气分,调气为主,主肝用为病,兼顾肝体,故常用于治疗肝气疏泄太过之症。
方中柴胡白芍两味药,一为气药,一为血药;一主辛散,一主酸收;一主行气,一主养血。配伍得当,能调肝用,补肝体,使肝体、用俱舒。
方中柴胡用量大于白芍,以柴胡舒其肝用,酸收太过则滞碍肝用,故芍药用量少于柴胡。
柴胡疏肝散重在调气,主治肝之疏泄太过,故用柴胡配枳壳、陈皮、香附调气为主,但恐其辛散之性往往损伤肝体,伤肝之阴血,故需配白芍等补血养阴之药以养肝。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难病奇方系列丛书第三辑:柴胡舒肝散》,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刘一凡,刘伟编著,中国医药科技,2009.1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封面图来源于诵明书院。
往期推荐:治疗梅核气,不仅仅是半夏厚朴汤特异性方证——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抑郁症
特异性方证学习心得——小柴胡汤合栀子豉汤合三仁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