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简乏人问,
妙理能通神。
但能勤操持,
定是无疾人。
2025 年 1 月23 日(周四)
各位家人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回归基本的认识是学懂中医的关键,尤其是阴阳两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如果不明白其最初的意思就不能真正懂中医
阴,阳,最初的意思,最基本的意思是指位置的,山之南面为阳,山之北面为阴,水之北岸阳,水之南岸为阴,而《内经》里面则更直接内者为阴,外者为阳,然则中为阴,也就是说,里面这个位置是阴,外面这个位置是阳,然而阴阳要相对来看,以我们观察者所关注的中心点为标准,这个中心点为阴。道德经里面则说负阴,抱阳,在外面抱着的位置为阳,在里面背负着的,这个“负”,上面一个刀下面一个贝,就是拿刀看着宝贝,看着里面的为阴,负者为阴,外面抱者为阳
千万不要复杂了!一复杂了就没处去说理去了。
古代人没有那么多概念,不会凭空制造很多词汇概念,古代人多数靠类比来理解事物的,所以不复杂,是我们把他们想复杂了,是我们现代人自以为是
我们继续看伤寒论的条文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指皮表,人体外面这层皮表,指位置,脉浮,摸脉感觉像木头漂浮在水面上一样,在手腕寸口这个地方跳动明显,说明气血在皮表冲击皮表,脉为了确定位置在皮表,脉在哪里异常病在哪里,头和脖子强痛,气血在头皮上和脖子这个冲压较大,恶寒是皮表受寒紧缩着,人神的感受,和穿少了出门感觉一样,只不过这里是病态情况下,也就是在屋子里面不冷的时候也是恶寒的,盖着被子还会瑟瑟发抖。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从这条里面读出三个意思,一是人体有能量,因为脉浮,因为强痛,二是发生状况的部位在皮表上,是皮表受寒引起来的状况,再就是理解伤寒论的说话习惯,这句话应该这么说,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样的情况为太阳病,所以伤寒论里面说话习惯多喜欢使用倒装句。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出现了第一条的状况了,然后又出现了发热,又出汗了,而且恶风,也就是怕被风吹,恶风其实和恶寒一样,只是因为有汗,所以风一吹才带走热量,所以也是恶寒的意思,这里很关键一个词汇是:脉缓,脉缓则说明气血弱一些,这种情况是中风,属于太阳病的一种情况。
人体能发热,说明有能量,但是人出汗了,就会损伤津液,伤血,汗是从血里面出来的,脉是缓的,结合第一条的情况应该是浮缓,缓就是力量差一些,也就是气血弱一些的情况为太阳中风。
再看一下太阳中风具体的特征: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是指外面指人体的四肢皮表肌肉,阴指里面指人的里面脏腑,人体的状况是外面气血浮在外面,但是里面脏腑是弱一些的,这是太阳中风人体具体的状况。
简洁明了直接指出人体状况,阳浮而阴弱,这是指人体具体状况的简洁表达。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阳浮者,热自发,说明人体有能量,气血能发热,阴弱者,汗自出,但是里面脏腑弱一些,所以会出汗,阴弱者出汗,五脏功能弱了就会出汗。
阴,阳指位置,气血能量在外面,但是脏腑是虚弱的,人体是这种情况。
365站群太阳中风的发热在皮表肌肉里面,所以摸出来也可以,现代就是拿体温计测量一下,古代就拿摸一摸,发热在体表,气血充盈在肌肉和皮表上,但是脏腑里面呢?是虚弱的,所以人会出汗,这种不是出去跑几圈出汗而是自出汗,坐着不动就出汗。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后面这些词汇就是具体描述人体表现出来的样子,伤寒论惜字如金,但是这里用了大量词汇描述,说明人体阳浮而阴弱的样子,后面就是治法,桂枝汤主之。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一共五味药。
生姜温里面肠胃,加辛味能帮助开表,甘草补血,大枣补血,芍药帮助血回脏腑,主要是通血作用。
桂枝在帮助补充的气血循环出去,所以桂枝发心阳,把气血发送出去,主要帮助气血循环,通通道的,桂枝汤就是就是补补气血,桂枝帮助脏腑把气血送出去,补充物质促循环。
脉阳浮而阴弱,有的版本加了脉字,意思是一样的。
整体考虑身体状况,里面脏腑能量怎么样?足不足,外面气血怎么样?矛盾发生在哪里?也就是客体人体哪个地方发生了形态变形了,人神感受到了症状是什么?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这句只能看前面一段,后面一段不堪入目。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部位在外面,在阳,无热恶寒那就是里面脏腑能量不足了,如老年人大夏天还怕冷的,很多女性夏天也恶寒怕冷的,都是发于阴,原因是里面脏腑生化热量的能力不够了,发于阳则是气血在四肢肌肉和皮表上分布较多,被人神调动到皮表上就会出现发热,而恶寒则是皮表闭合着的状况,人神感受就是恶寒,但是能不能发热在于里面脏腑能量层次,如果脏腑很差了就不能发热了,所以无热也会恶寒,这一句解读恶寒的,像是老师在回到学生的疑问。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有太阳病基本特点,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但是不管是不是有发热,必然有恶寒,而且不但头项强痛还体痛,骨节疼痛,而且里面出现了呕逆,这说明皮表皮表裹着很紧,里面热压大,内冲阳明肠胃管道了,所以热压试图从胃出来所以人会呕逆,想要呕吐的感觉,脉象看,脉阴阳,是指寸脉和里面的尺脉,脉阴阳是指里面的和外面的都是绷紧状态的,这种情况叫伤寒,就是受寒了,但是气血量还充足,这种情况大胆用麻黄汤开皮表毛孔就行了,皮表闭合太紧了,没有出汗就不会损失津血,所以不用加生姜,大枣,芍药。因为身体津血充足,所以直接用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一般我们徒手就是用手轻抚皮表毛孔,温暖的大手慢慢轻轻贴着汗毛孔,不要用力,慢慢蠕动,一般不到五分钟就会皮表毛孔慢慢张开出汗了,这就是手法解表散寒,吹风机隔着衣服吹一会儿也行,要小档位,减少对皮表人神的刺激。
这种情况就像一个小蜗牛,我们拿树枝戳了它一下,它会迅速缩进贝壳里面不敢出来了,这个时候需要有耐心,滴几滴水给它,所以皮表上毛孔就像这个小蜗牛一样被寒风“戳”到了!
太阳伤寒这种情况,因为里面津血充足,只是皮表毛孔闭合着所以里面不能有太多补血的药物,少量即可,问题在皮表上,所以麻黄桂枝组合开皮表,桂枝发点心阳通循环,里面力量出来外面麻黄开皮表细毛孔,麻黄桂枝组合就像古代射箭的箭头和箭杆组合一样,里面力量出来,外面刺破皮表,但是如果麻黄和石膏组合呢?就不会发汗但是能开皮表,这就是越婢汤,属于不发汗解表的方法,而麻黄桂枝组合是发汗解表。
如果太阳伤寒用桂枝汤里面补气血再大量桂枝发出来,外面皮表还是闭合着很紧的,那么人就会更严重,因为太阳伤寒是阴阳具紧,里外热血冲压很大,皮表闭合很紧,所以里面不能补物质,甘草只是给很少的量,杏仁补一点点肺里面的水,润一下大肠,帮助把大肠水输送给肺,提供一点点帮助,减缓一下肺里面的热压状况,所以麻黄汤,麻黄,桂枝开皮表发汗解表,甘草补一点血,杏仁润一下肺和大肠。
始终思考,人体能量气血有没有,管道通不通,人体生化热量够不够?津血状况怎么样?从人表现出来的症状和脉象上判断,再指导怎样用药。
学中医就要直接落在伤寒论上来,直接读原文,反复琢磨感觉文字所描述的情况,读出其中的意思来,最好用走心诵读法读原文,读出张仲景要告诉我们什么,说话的意思所指是什么意思?张仲景始终思考人体能量气血状况,循环状况,发病部位在哪里,气血量怎么样?才能考虑怎么用药。管道通不通,气血足不足,生化热量够不够?
走心慢点读伤寒论的原文,思之思之鬼神告之,读着读着琢磨着琢磨着,突然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灵感告诉你了,这就是心灵通感能力,因为我们的心也是圣人张仲景的心,只要心通了还怕读不懂他说的话,就怕被后世腐儒带偏了。
我们的心灵感知能力和古代圣人的心无二,圣人也是人,这颗心千百年来未曾改变过,只是脑子里面装的东西不一样了,我们脑子里面装了太多干扰因素了,所以回归心灵感知,尽量摒弃大脑里面词汇的干扰。
依靠心灵感知能力,用心感受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意,也就是心里的声音,读者读者就感觉到圣人心了!
所以读经典一定要慢,逐字逐句,走心找圣人心的感受,这样你的心很快和圣人心同频了,所以文字所携带的意思就出来了,这叫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真正意思,脱离条文象,找到后面所要表达的意思,慢慢把我们的心灵感知能力锻炼出来,就会治病了!不是死在条文里面,死在方证对应上,而是读懂张仲景要告诉我们什么意思,听话听话语后面的意思。
学医走心很快学会,如果还是把注意力把心思用在记忆知识点,不是用在感知体验上,就学偏了,永远学不出来,需要不断感受文字所携带的圣人心,而不是靠记忆字面意思,字词记不住没关系,但是说话的意思要悟透。
我们学习伤寒论不是学习它使用经方而是学会它思维方式,考虑人体的角度。
遇见天下无疾的人有福了!大道至简——能够领悟并珍惜的人,有福了!几篇文章,多年酝酿字斟句酌,深夜成文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悟道中医,与君品读如能分享,手有余香唯愿世间,天下无疾2024.5.21于广州番禺
「天下无疾」:邵海彬,山东滨州沾化人,生于庚申年仲秋。本科毕业于江苏大学,读书羡道之人,全真道南无门下第 24代弟子。
自幼喜欢中医,是山东知名老中医王学业之外孙,自幼跟随外公长大,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基础。母亲王树芝传承中医医术,常年为村民免费摸脉疗疾。
中华绝技——岐黄扁鹊手,是以《伤寒杂病论》的内景思想为理论依据,以徒手和针刺为主要治疗手段的自然疗法。此法由山东知名老中医王学业所首创。
岐黄扁鹊手,按照“经络即杠杆”的思想认识,在治疗时取相应经络上的对称点及隐痛点。以轻柔的手法逐步渗透按压和摩擦松解、导引感应等方式来刺激和激活患者身体上的隐痛点,并通过隐痛点来沟通患者的人神感应,并借助人神感应调动患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效果。
该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对各种疼痛,均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各种慢性疾病、疑难杂症,均有很好的疗效。
岐黄扁鹊手,开启了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外治疗法的新领域。期待与全国各地朋友合作,共同推广发展该项技法,以中华中医自然疗法,福泽华夏大地。
“宁可架上药生尘,但愿世间人无病”,愿天下无疾。
【编辑、水木老师简介】
中科院心理所临床心理学与心理咨询硕士/在职博士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健康促进委员会专家委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婚姻家庭咨询师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