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教授经验方“三清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肝胃郁热型临床观察
胆汁反流性胃炎多由于胃肠功能异常和幽门功能紊乱,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 [1] 。该病病程较长,迁延难愈,容易反复。笔者采用杨华教授所自拟经验方“三清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肝胃郁热型,临床疗效及胃镜疗效均较显著,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1.病例来源 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在海南省中医院门诊就诊的肝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60例,病程6~24个月,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本研究规定的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按照随机原则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
2.两组性别分布 观察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性别分布经统计学处理(卡方检验)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χ 2 =0.601,P=0.438>0.05)。见表5-1。
表5-1 性别分布(例)
图片
3.两组年龄分布 观察组平均年龄(44.37±10.61)岁,对照组平均年龄(46.23±9.80)岁。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间年龄分布经统计学处理(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t=-0.708,P=0.482>0.05)。见表5-2。
表5-2 年龄分布(岁)
图片
4.两组胆汁反流程度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胆汁反流程度比较经统计学处理(等级计数资料秩和检验),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Z=-0.602,P=0.547>0.05)。见表5-3。
表5-3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胆汁反流程度(例)
图片
5.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平均症状积分17.13±6.07,对照组平均症状积分16.33±6.69。两组症状积分经统计学处理(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t=0.485,P=0.629>0.05)。见表5-4。
表5-4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症状积分比较
图片
(二)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中医消化病学》制定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2] 。
(1)反复发作上腹部隐痛,或伴呕吐、胆汁性呕吐、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贫血等。
(2)可有上腹部或剑突下压痛或不适,一般压痛不剧烈。
(3)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质脆、触之易出血、糜烂,有萎缩性胆汁反流性胃炎者,可见黏膜苍白或红白相间,以白为主或呈灰白色幽门可见反流胃液呈黄色或黄绿色。
(4)病理组织学可呈慢性浅表性或萎缩性改变。
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肝胃郁热证的诊断标准 [3] 。
主症:胃脘痛势急迫,灼痛或胀痛,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或薄黄,脉数或弦。
次症:烦躁易怒,喜冷饮,不欲食,泛酸嘈杂,大便干结。
肝胃郁热型(具备上述主症之一加次症两项,即可确诊)症状轻重、舌脉变化分级计分:轻度记1分,中度记2分,重度记3分,无症状记0分。积分程度分级:0~9分为轻度,10~19为中度,20~30为重度。
3.胆汁反流程度的分级 分为以下3级。Ⅰ级:胃镜下可见少量黄色泡沫间断从幽门口涌出或(和)黏液湖呈淡黄色。Ⅱ级:胃镜下可见大量黄色泡沫间断从幽门口涌出或(和)黏液湖呈黄绿色。Ⅲ级:胃镜下可见大量黄色液体从幽门口频繁流出或(和)持续性喷射出或黏液湖呈深黄色、黏稠、混浊或有胆汁斑块。
(三)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患者。
(2)年龄在18~65岁的患者。
(3)受试者知情同意,志愿受试。
(四)排除标准
(1)小于18岁及大于65岁者。
(2)精神病者。
(3)合并系统严重疾病者。
(4)胃部手术及胃癌患者。
(5)妊娠和过敏体质者。
(6)不签署观察同意书者。
(五)治疗方法
1.观察组 口服自拟方“三清汤”,方药组成:黄连15g、黄芩15g、法半夏15g、柴胡10g、郁金20g、枳壳15g、赤芍药30g、干姜5g、党参15g、大枣10g、蒲公英30g、浙贝母15g、甘草10g。服药方法:每日1剂,统一用医院中药煎药机水煎至约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每次200ml,连续服用6周为一疗程。
2.对照组 口服铝碳酸镁片(0.5g/片)及莫沙必利片(5mg/片)。服药方法:铝碳酸镁片,每次1.0g,每日3次,餐后1小时嚼服;莫沙必利片,每次5mg,每日3次,餐前半小时口服;连续服用6周为一疗程。
(六)疗效判定
1.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4] 。
(1)治愈:主症与次症完全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
(2)显效:主症与次症均有改善,或个别主症轻度改善,但次症全部消失,证候积分减少≥70%。
(3)有效:主、次症均有改善,或主症未有改善,但次症全部消失,证候积分减少≥30%。
(4)无效:主症、次症均无效,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证候积分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胃镜检查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消化病学》中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判定标准(试行) [2] 。
(1)临床痊愈:胃黏膜红润,黏膜光滑,胃液色清,幽门口无黄绿色液体反流冒出。
(2)显效:胃黏膜局部轻度充血或水肿,黏膜光滑或略有粗糙,胃液色清或呈淡黄色,较治疗前黄绿色潴留液有明显减轻,幽门口少量黄绿色反流液冒出。
(3)有效:胃黏膜轻度充血或水肿,黏膜粗糙,胃内有浅黄色潴留液,幽门口有黄绿色液体反流入胃。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4)无效:黏膜充血水肿或苍白,或见有粗糙隆起;胃内潴留液呈黄绿色或见幽门口有黄绿色反流液持续冒出,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
(七)观察安全性指标
1.安全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等比较未见明显改变。
2.不安全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及心电图检查出现一项或多项异常,并排除其他致病因素引起的数据改变。
(八)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采用χ 2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一疗程:治愈5例,显效18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17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73.3%。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62,P=0.031<0.05;χ 2 =4.320,P=0.038<0.05)。见表5-5。
表5-5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图片
(二)两组患者治疗后9种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1.胃脘痛积分变化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一疗程后,统计两组胃脘痛症状积分变化,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两组间治疗前胃脘痛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7,P=0.446>0.05),具有可比性;两组间治疗后胃脘痛症状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8,P=0.022<0.05);两组间治疗前后胃脘痛症状积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2,P=0.009<0.05)。见表5-6。
表5-6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胃脘痛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图片
2.胸胁胀痛积分变化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一疗程后,统计两组胸胁胀痛症状积分变化,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两组间治疗前胸胁胀痛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6,P=0.686>0.05),具有可比性;两组间治疗后胸胁胀痛症状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9,P=0.017<0.05);两组间治疗前后胸胁胀痛症状积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4,P=0.035<0.05)。见表5-7。
表5-7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胸胁胀痛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图片
3.嗳气积分变化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一疗程后,统计两组嗳气症状积分变化,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两组间治疗前嗳气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3,P=0.667>0.05),具有可比性;两组间治疗后嗳气症状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5,P=0.013<0.05);两组间治疗前后嗳气症状积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2,P=0.038<0.05)。见表5-8。
4.呃逆积分变化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一疗程后,统计两组呃逆症状积分变化,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
表5-8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嗳气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图片
两组间治疗前呃逆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8,P=0.649>0.05),具有可比性;两组间治疗后呃逆症状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4,P=0.011<0.05);两组间治疗前后呃逆症状积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5,P=0.032<0.05)。见表5-9。
表5-9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呃逆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图片
5.吞酸积分变化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一疗程后,统计两组吞酸症状积分变化,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两组间治疗前吞酸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1,P=0.625>0.05),具有可比性;两组间治疗后吞酸症状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2,P=0.012<0.05);两组间治疗前后吞酸症状积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9,P=0.026<0.05)。见表5-10。
6.情绪抑郁积分变化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一疗程后,统计两组情绪抑郁症状积分变化,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两组间治疗前情绪抑郁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3,P=0.863>0.05),具有可比性;两组间治疗后情绪抑郁症状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3,P=0.007<0.05);两组间治疗前后情绪抑郁症状积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1,P=0.045<0.05)。见表5-11。
表5-10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吞酸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图片
表5-11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情绪抑郁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图片
7.善太息积分变化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一疗程后,统计两组善太息症状积分变化,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两组间治疗前善太息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6,P=0.723>0.05),具有可比性;两组间治疗后善太息症状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0,P=0.007<0.05);两组间治疗前后善太息症状积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1,P=0.027<0.05)。见表5-12。
表5-12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善太息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图片
8.不欲食积分变化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一疗程后,统计两组不欲食症状积分变化,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两组间治疗前不欲食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3,P=0.589>0.05),具有可比性;两组间治疗后不欲食症状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9,P=0.008<0.05);两组间治疗前后不欲食症状积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4,P=0.013<0.05)。见表5-13。
表5-13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不欲食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图片
9.胃脘嘈杂积分变化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一疗程后,统计两组胃脘嘈杂症状积分变化,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两组间治疗前胃脘嘈杂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1,P=0.511>0.05),具有可比性;两组间治疗后胃脘嘈杂症状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5,P=0.009<0.05);两组间治疗前后胃脘嘈杂症状积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1,P=0.004<0.05)。见表5-14。
表5-14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胃脘嘈杂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图片
站群论坛(三)两组患者的胃镜疗效比较
治疗一疗程后观察组胃镜疗效为:治愈4例,显效19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愈1例,显效16例,有效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0%。经统计学处理(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20,P=0.015<0.05;χ 2 =5.455,P=0.020<0.05)。见表5-15。
表5-15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胃镜疗效比较(例)
图片
(四)安全性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等比较均属正常范围,未见明显改变。
三、讨论
(一)胆汁反流性胃炎概述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十分明确,胃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失调被认为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5] 。临床表现多为胃部不适或有饱胀感,或胃部有灼热感及疼痛,可伴有腹胀、反酸、嗳气、恶心、烧心、呕吐、肠鸣、胃振水音、食欲明显减退、排便不畅和消瘦等症状 [6] 。目前胆汁反流性胃炎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西医多采用促进胃肠动力、吸附胆汁、保护胃黏膜等相应治疗,本病容易反复发作难以治愈,其疗效并不理想。
(二)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相关病名考证
中医并无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名,古代医家对本病也没有统一的认识。历代医家对本病有不同的称谓,如“呕胆”“胆瘅”“胃脘痛”等。如《灵枢·四时气》中云:“善呕,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7] 其中“善呕”“呕有苦”“口苦”等症状与西医学的胆汁反流性胃炎常见症状相符。《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 [8] 其中既表述了“木郁之发”的病机,又描述了“胃脘当心而痛”的病名,故胃脘痛是胆汁反流性胃炎比较公认的中医病名之一。张璐在《张氏医通》中说:“若胃中湿气郁而成积,则湿中生热,从木化而吐酸。” [9] 说明胆木郁热犯胃是吐酸的主要病机。目前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属“胃脘痛”“嘈杂”“痞满”“吐酸”“呕吐”等范畴。
(三)胆汁反流性胃炎辨证论治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西医学的一种病名,它包括了一系列中医脾胃疾病。目前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辨证论治规律的文献较多,但至今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中医诊断治疗标准。通过查阅文献,下列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比较有代表性。沈兵洁等 [10]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研究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人群中医体质类型与证型分布之间的联系,研究15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肝胃不和证51人(34%),肝胃郁热证39人(26%),湿热中阻证13人(13.3%),脾胃虚弱证26人(17.3%),胃阴不足证6人(4%),胃络瘀血证3人(2%)。分析结论是: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证型的统计中,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湿热中阻证较多,各种体质均易发展为肝胃郁热证,以气虚质和气郁质较明显。张振培 [11] 将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分成寒热互结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气滞血瘀证、脾胃气虚证、肝气犯胃证,总共为6型辨证治疗。
(四)“三清汤”的立方思路
1.杨华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归纳 为如下七点。
(1)首重胃的通降:胃的生理功能包括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和胃主通降,其中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是否正常必须依赖于胃主通降的功能情况,胃腑纳入水谷后,只有通过胃气的下降才能将腐熟的水谷向下传导至小肠泌别清浊,同时胃气的下降功能还能帮助大肠传导和排出糟粕,所以胃腑的功能可概括为以通为用、以降为和。
(2)脾胃分治:胃与脾为表里络属关系,两者相互为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功能,但脾与胃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有很大区别,脾为太阴湿土属脏,胃为阳明燥土属腑,强调脾病多虚、脾病多湿和脾气易陷下,治疗多取温补、燥湿健脾以及升提等治疗方法;强调胃病多燥、胃病多实和胃气易逆上,治疗多采用润燥养阴、通便泄热以及理气降逆等治疗方法。
(3)重视气机升降出入:杨华教授强调治疗脾胃病必须重视气机升降出入,认为任何脾胃病都涉及气机升降出入的某一环节,遣方用药必须合理配置调理气机类药物,这样才能切中病机。
(4)强调调理气血是治疗重要环节: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多气多血之脏腑,脾胃病是因为脾胃的受纳、运化、升降功能及精微化生失常所引起的一类疾病。从脾胃病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气血几乎涵盖了脾胃病发病的各个环节,脾胃病日久,久病易入络而出现瘀血病证,因而杨华教授治疗脾胃病时常加用理气活血药物。
(5)脾胃病诊治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杨华教授主张中医本身的证病结合以外,强调与西医学概念中的辨病治疗相融合,挖掘中医的辨证论治和西医学的发病机制的潜在联系,在疾病诊治的疗效观察中,既要注重证候的变化,也要注重影像学和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促进中西医之间的互相弥补。
(6)重视脾胃疾病的体质划分:注重脾胃病患者的形、态、色的观察,注重患者体质状态,如面色苍白、形体肥胖者多为中阳不足,面色萎黄、形瘦为中气虚弱,舌苔红润有液黄清者为阴液未伤,舌质青暗为湿热扶阳,舌中光剥脱或舌红碎裂为气阴不足,苔厚腻满者为标本同病。
(7)执简驭繁:将脾胃病分为气化失调类、功能受损类、器质病变类共三类,根据不同类型拟定治法。
2.“三清汤”方解 “三清汤”是杨华教授结合多年诊治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经验而总结出来治疗其肝胃郁热型的经验方。杨华教授命名为三清汤,其用意有三:其一,清解肝胆之郁,郁为热之因,热为郁之极,所谓“气有余便是火”,方中柴胡、郁金、枳壳等通过解郁而清火(热)之源,郁解而热自散。其二,直清其热,肝胃郁热已炽,急则治其标,以黄连、黄芩、蒲公英、浙贝母等苦寒药,直清肝胃之郁热,则热盛所致烧心、吐酸、口苦、呕吐等症随之可解。其三,返浊为清,正本清源,即清热疏肝不忘顾护脾胃之本。脾胃被横逆之肝木、肆虐之郁热所残,必虚而不健,酌加干姜、党参、大枣、甘草等健脾之药,使脾胃健运,并以法半夏助胃腑通降,赤芍药通胃络,脾升胃降而清浊自分。

3.“三清汤”方药的现代药理作用 “三清汤”方药之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作用分别为:
①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主要功效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现代药理:抗菌抗病毒作用、对糖尿病的改善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改善作用、抗肿瘤作用 [12] 。
②黄芩,味苦性寒,功效为清热解毒。主治热病、温病发热,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血热吐衄,以及疮疡疖肿,胎动不安等。现代药理:抑菌作用、解热镇痛作用、对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抗肿瘤作用、利胆、保肝、降脂 [13] 。
③枳壳的现代药理作用:枳壳之所以能有抑菌作用,是因为其中含有的挥发油,而且还具有祛痰和镇咳作用。功能调节方面还包括增大或者减小消化道运动的幅度以及节律 [14] 。
④柴胡的现代药理作用:抗炎、保护肝功能、利胆、抗菌等作用,与消化系统可能关系较密切 [15] 。
⑤半夏的现代药理作用:与脾胃有较密切关系的包括抑制消化腺分泌和镇吐 [16] 。
⑥赤芍药的现代药理作用:对血液系统的作用;降低门脉高压;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17] 。
⑦浙贝母的现代药理作用:有明显吸附胃蛋白酶及中和胃酸的作用及镇痛、保护胃黏膜等作用。
⑧蒲公英能治肠痈、湿热黄疸。研究显示蒲公英具有胃肠保护、抑菌、抗炎、利胆保肝等作用 [18] 。
⑨甘草的现代药理作用:对消化系统的作用主要为甘草甜素的浸膏及甘草中黄酮苷类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有明显保护作用。此外,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盐尚有抗炎症及抗肝损伤作用 [19] 。
(五)三清汤疗效分析
以三清汤治疗的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62,P=0.031<0.05;χ 2 =4.320,P=0.038<0.05);观察组胃镜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20,P=0.015<0.05;χ 2 =5.455,P=0.020<0.05)。治疗后两组间各项症状积分差值差异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毒副作用。总之,三清汤的疗效明确而肯定。在开展本研究前,我们的跟师笔记记录的医案均记录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这也是我们开展对它的临床观察研究的原因。杨华教授在多年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经验基础上,总结出几个对该病疗效比较显著的方剂,其中包括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四逆散、乌贝散、左金丸等方剂,三清汤正是在上述方剂的基础上结合中药的现代药理总结出来的。方中黄芩、黄连能清肝胃郁热,这是杨华教授脾胃分治理论中治胃的处方几乎必备的中药。因为胃为阳明燥土属腑,杨华教授强调胃病多燥、胃病多实和胃气易上逆,治疗多采用润燥养阴与通便泄热以及理气降逆等治疗方法合理搭配。同时,取用了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的苦降之意,故在治疗肝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时将芩、连作为君药。柴胡、郁金、枳壳等通过解郁而清火(热)之源,郁解而热自散;以法半夏助胃腑通降,半夏之辛又能开郁结;以干姜、党参、大枣、甘草等健脾之药,使脾胃健运;赤芍药通胃络,则脾升胃降而清浊自分。由此可见,三清汤的治疗效果既有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又有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的运用。
(六)总结
杨华教授长期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杨华教授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机制与肝、胆、脾、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将胆汁反流性胃炎病机分虚实两端,虚证擅长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实证则认为以肝胃郁热证居多。多年来杨华教授运用自拟经验方“三清汤”治疗,疗效显著。整理杨华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学术经验,通过对杨华教授的经验方“三清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肝胃郁热型临床观察,杨华教授所制经验方配伍严谨,思路合理,与对照组相比,临床疗效及胃镜疗效显著。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三清汤有明显毒副作用,说明临床上应用三清汤安全可靠。我们应该进一步探讨三清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肝胃郁热型的优势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从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方面寻求突破,避免西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不佳、复发率高的弊端,为进一步研制出一批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中药新药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4.
[2]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实用中医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6.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6.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8.
[5]王伯军.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分析及与幽门螺杆菌关系[J].中华消化杂志,2004,24(5):298-299.
[6]王振洲.降胃抑胆丸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292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3):21-22.
[7]灵枢经[M].刘衡如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
[8]黄帝内经素问[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9]张璐.张氏医通[M].王兴华,张民庆,刘华东,等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0]沈兵洁.胆汁反流性胃炎人群体质特点的临床研究[D].辽宁: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1-31.
[11]张培振.分型辨治胆汁反流性胃炎97例[J].中国中医基础杂志,2004,10(10):765-766.
[12]张春静.黄连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概述[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5:
101.
[13]杜庆波.黄芩药理活性研究新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110-111.
[14]刘冈,王欢.枳壳研究现状[J].九江学院学报,2010,3:95-96.
[15]吕晓慧,孙宗喜.柴胡及其活性成分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12):105-107.
[16]张丹丹.半夏药理概述[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0):99-100.
[17]阮金兰,赵钟祥.赤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3,19(9):965-970.
[18]林云,江林,蒋健,等.蒲公英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1,13(8):42-45.
[19]张玉龙,王梦月,杨静玉,等.炙甘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9(3):42-45.
(本文由杨华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成员刘宜峰撰写)
2024.09.17.xz.
选自《师法经方衷中参西辑录》下篇 作者:杨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